2025年08月12日08: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222
1937年深秋的五台山,一場大雪不期而至。夜風呼嘯,一盞馬燈下,時任八路軍第115師政委的聶榮臻反復閱讀一份電報。這封電報和他在八路軍總部看到的幾封電報精神是一樣的:開展游擊戰。不同的是,這封電報作了具體部署,命令他率領部分部隊留下,創建五台山根據地。按照黨中央部署,第115師主力從晉東北開赴晉西南地區,創建以呂梁山為依托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20師以管涔山脈為中心,開創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沿正太鐵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脈,開辟晉冀豫抗日根據地。
敵后抗戰重大戰略形成
關於敵后抗戰的重大戰略,其實早在八路軍奔赴華北前線之前,就已形成。1937年8月,洛川城郊馮家村,在一所偏僻小學裡,毛澤東提出“紅軍的基本任務”,第一條就是“創造根據地”。
隨著戰局變化,中共中央加速了對於開辟敵后戰場、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的具體部署。來自延安的一封封電報,讓八路軍各級指戰員對游擊戰爭戰略戰術思想,更加清晰明確。徐向前回憶:“那時,有些同志對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不甚了了,總想集中兵力打仗,不願分兵發動群眾。毛主席的這一部署十分及時,對我軍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發展壯大自己,有重要指導意義。”
回看歷史,很多偉大的戰略,都能讓人嗅到哲學的氣息。《毛澤東年譜》記載,1937年10月,在八路軍開赴前線不久、山西戰局異常危急之時,毛澤東在頻繁致電、講話、會議中,有一個細節:寫信給艾思奇討論哲學問題。今天,我們很難揣測偉人當時的哲思,但回看史料,我們會發現,為讓廣大指戰員理解敵后游擊戰的戰略思想,毛澤東反復提到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關鍵詞——“做眼”。
當時,抗日根據地多處在敵佔區的四面或者三面包圍之中,可謂“敵中有我,我中有敵”。毛澤東將其比作“下圍棋”:“敵對於我、我對於敵之戰役和戰斗的作戰好似吃子,敵之據點和我之游擊根據地則好似做眼。”一個眼死,兩個眼活﹔眼做得越多,給對手的打擊就越有力……毛澤東將棋盤上的哲理,運用到了敵后戰場上。
關於“做眼”的哲學,毛澤東曾和朱德深入交流。在八路軍分兵開辟抗日根據地前,毛澤東又反復叮囑各路指揮員:“要像下圍棋‘做眼’一樣,在敵后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5月,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這份指導敵后抗戰的綱領性文獻中,毛澤東再次解釋“做眼”:“在這個‘做眼’的問題上,表示了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之戰略作用的重大性。”
八路軍兵分四路,開辟四個抗日根據地,相當於在山西的四個角部署了四塊“活棋”。這四塊有“眼”的“活棋”呼應配合,對日軍佔領區域形成包圍或側面威脅之勢。
在敵后站穩腳跟
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首先要在敵后站穩腳跟。站穩了腳跟,才能有“下篇文章”。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機場……在日軍攻入太原前,八路軍一記記重拳,給日軍后背以頻繁打擊。但當時,日軍為實現攻佔太原的計劃,一時還分不出足夠兵力來應對后方危機。一俟佔領太原,日軍便迅速著手對后方進行“清剿”。
日軍“清剿”的第一步,把槍口對准了剛剛創建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下旬,日軍出動2萬兵力配合大炮、坦克、飛機,分8路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此次反圍攻戰斗的勝敗,將直接檢驗根據地的“成色”,也必將對其他根據地產生影響。戰況自始至終牽動著延安的心。“避免正面抵抗,襲擊敵之后尾部隊”“在敵之遠近后方活動,使敵進一步仍在我包圍中”……一封封電報穿過波譎雲詭的戰場,傳到前方指揮部。
從戰前准備到戰術打法,從統籌配合到輿論支持,一系列全面而具體的指令得到堅決貫徹。聶榮臻回憶:“這次反敵圍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們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打死打傷日偽軍共一千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軍用物資。敵人除佔領了根據地邊緣地區的幾座縣城外,別無所獲,不得不於十二月下旬全線撤退。”
以創建根據地為“眼”,盤活了抗戰危局
“做眼”,仍在繼續。八路軍四個根據地的游擊作戰,主要依托熟悉地形,進行山地作戰。隨著根據地壯大,敵后游擊作戰必須向平原推進,根據地也需要向更大范圍拓展。
1937年10月初,日軍侵入山東時,中共中央曾指示中共山東省委,在各地發動武裝起義,開展游擊戰,建立根據地。
半年之后,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黎玉來到延安。他來匯報工作,也來求援。聽取黎玉的報告后,毛澤東一邊看著地圖,一邊沉思,結論是“那邊游擊戰爭大可發展”。黎玉當即提出,山東的武裝起義部隊急需要軍政干部,需要電台。毛澤東答應得非常爽快。
1938年12月,羅榮桓奉命率第115師主力由晉西南向山東平原挺進。臨行前,他的妻子生下一個男孩,讓他起名。羅榮桓說:“部隊要東進,就叫他東進吧!”隨后,他率部隊踏上千裡“東進”征途。山東抗日根據地,是當時全國獨一無二的以一省區為主體的抗日根據地。至抗戰后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已形成膠東、渤海、魯中、魯南、濱海五大戰略區。
1937年11月6日,在太原失守的前兩天,葉挺輾轉來到延安。葉挺的到來,讓新四軍編制和領導人選隨即明確。新四軍在皖南集中后,首先面臨如何行動的問題。遠在延安的毛澤東,把目光投向了蘇南的茅山山脈。電報隨即發往新四軍:目前最有利的發展地區是茅山山脈。1938年6月14日,陳毅率部到達茅山地區。3天后,寶貴戰機就出現了。日軍運輸車隊5輛車由鎮江方向,向韋崗高驪山口駛來。待日軍駛入伏擊圈,粟裕立即命令猛烈開火……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消息傳來,陳毅詩興大發:“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韋崗戰斗規模不大,但對於飽受淪陷創傷的蘇南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一場及時雨。新四軍就此拉開創建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序幕。此后,在水網密布的江南大地,新四軍威名遠揚,戰斗半徑不斷延伸。
從山地到平原,從華北到華中、華南……以創建根據地為“眼”,盤活了抗戰危局。不覺間,在侵略者的背后,“眼”越來越多、越做越大。日軍不得不改變計劃,放棄速戰速決的戰略進攻。但他們沒想到,前方迎接他們的,將是人民戰爭的钱柜娱乐app:大海。
(摘編自7月3日《解放軍報》 栗振宇/文)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