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推廣“航天紫雲英”,稻田化肥使用量每畝少25%—30%
本報記者??洪秋婷
2025年04月24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3月拍攝的柳城鎮紫雲英花海。 |
![]() |
“航紫5號”的豆莢。 |
![]() |
“航紫5號”根系的根瘤。 |
在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柳城鎮萬綠智慧農場的西南部,2000畝的紫雲英進入結莢期,田地裡滿是黑色的成熟莢果。
“這是‘航紫5號’,現在進入最佳收獲期。”智慧農場負責人王鍵寬摘下一個,細細察看,莢中的籽將用於下一季繁種,延續綠肥生產。
通過無人駕駛旋耕機打地壓青,紫雲英被翻耕入土,一場神奇的生命接力將在土壤深處誕生。放眼望去,這塊土地即將萌發新的生機。
有著“中國綠肥之王”美譽的紫雲英,就像是田間的氮肥“工廠”。據記載,中國種植紫雲英作綠肥的歷史可追溯至魏晉時期。
紫雲英屬於豆科,通過與根瘤菌共生,將游離的氮元素轉化為作物需要的養分。“每公頃可固氮75—150公斤,達到‘以地養地’的效果。壓青后自然腐熟速度快,肥田效果好。”王鍵寬說,將紫雲英與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作物配合種植,可顯著提升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還能增加土壤有機物,化解一些地方因化肥施用過多出現的土壤板結問題。
不僅根系能固氮,紫雲英還是重要的蜜源植物。河源引導農戶在紫雲英田上養蜂並釀制“紫蜜”,許多柳城鎮周邊村民養殖的蜜蜂,飛到這片紫雲英田裡採蜜。“看到它們產蜜量這麼大,明年我們也考慮養蜂。”王鍵寬說。
為何叫“航紫”?
柳城鎮的這片紫雲英,有著獨特的太空基因。這要從“粵肥2號”說起。“粵肥2號”是上世紀60年代在廣東東莞單株繁殖的紫雲英品種。“使用時間長了,品種自然抗性下降,需要尋求一個能替代的升級品種。”廣東省農業環境與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副主任林日強說。
2021年,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河源成立創新研究院,選送作物品種進行航天育種試驗,王鍵寬是團隊負責人之一。同年10月,“粵肥2號”的1300粒種子被密封在透明袋中,搭載著神舟十三號飛船,上了太空。
“太空遨游之后,種子基因產生變化。”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源創新研究院院長郭濤說,我們從育種的角度,把優質的基因變化予以保留,並將種子的優質性狀保持三代以上,形成穩定品種。
2022年6月中旬,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紫雲英種子被移交至河源。數據採集,田間試驗,實驗室觀測……經過兩年攻關,河源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6個早熟、高產、耐逆新品系,成功實現了中國綠肥作物航天育種技術零的突破,其中,“航紫1號”和“航紫5號”已經有較為穩定的市場價值——
“航紫1號”,萌發率提升7%,鮮草畝產突破2000公斤,春節前開花、耐旱性強、管理粗放,是適合在廣東大規模種植的早熟優良品種﹔
“航紫5號”,鮮草畝產達2500—3000公斤,高產示范片畝產達5000公斤,較傳統品種增產20%以上,已計劃納入國家綠肥推廣目錄。
“航天誘變紫雲英新品種,固氮效能更高了,綜合生態效應也非常大。”王鍵寬說,同普通紫雲英相比,“航天紫雲英”固氮增肥效果更好、產量更高,還能吸附重金屬,使稻田化肥使用量每畝減少25%—30%,稻米品質提升1個等級。配合無人機飛播、微生物菌劑等技術,構建起“太空基因+智能農機+生態修復”的立體改良體系,每畝增收預計超300元。
東源縣藍口鎮的種植大戶張偉萍以前沒有種過紫雲英,去年開始嘗試種植“航紫5號”,他算了筆賬:“田裡翻壓‘航天紫雲英’后,每畝地少用復合肥10—20斤,稻米品質還提升了。算下來,每畝至少增加200元收益。”張偉萍心裡盤算著,未來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優化技術,發展農旅融合,不斷提升效益。
據悉,2024年,河源冬種紫雲英擴增至7.5萬多畝,其中“航天紫雲英”達3100畝。每年盛花期,當地策劃主題攝影比賽和集體婚禮等活動,吸引游客前來踏青、賞花、打卡、採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24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