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2025年04月23日08:14 來源:學習時報
《對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是劉少奇1948年12月14日在馬列學院的講話文稿,1981年收入《劉少奇選集》上卷。在這篇文獻中,劉少奇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大意義,並就學習態度和方法等問題作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強調閱讀書籍對於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這對於今天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仍具有啟示意義。
“沒有理論是不行的,不學馬列主義理論是不行的”
抗日戰爭勝利后,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的大部分學員返回工作崗位。1948年下半年,為適應全國解放戰爭形勢迅猛發展,我國革命即將取得勝利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1948年7月決定在華北創辦馬列學院,有系統地培養具有理論知識的黨的領導干部和宣傳干部,由劉少奇兼任院長。11月8日,馬列學院第一班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溝口開學,共有學員一百余人。
12月14日,劉少奇到校看望學員並作了講話。事前,他聽取了有關學員思想狀況和學習情況的匯報,了解到部分學員隻想工作不安心學習且有輕視理論學習的傾向。劉少奇在講話中應學員要求對國內形勢作了分析,並指出在“中國革命勝利的形勢是確定了”的形勢下,黨中央創辦馬列學院,抽出干部用一年半的時間脫離工作,專心學習理論知識,“這對中國革命、對人民、對黨都很必要”。學員要安心學習,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聖賢書”。
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理論武裝。黨的理論強,則黨的基礎穩。劉少奇在講話中,特別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首先,他從黨領導革命事業的高度進行強調。他引用列寧的名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說明這個道理,並作深入分析:“革命的行動是受革命的理論指導的。理論正確,指導正確,革命就能勝利,否則不能勝利。”其次,劉少奇針對當時黨的理論建設情況明確指出,“我們黨在提高理論修養方面是有缺點的”。他分析干部情況說,我們的干部,在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等方面,都能夠艱苦奮斗,做了很多工作,有了一些實踐經驗,而“缺點是理論修養不夠”。其具體體現是“因為有盲目性,缺少知識”,“做過實際工作的同志,在實際工作中碰到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所以,劉少奇要求“提高黨的干部的理論水平,使各方面比較負責的干部具有或多少具有馬列主義的理論修養”,將來“再回到工作中去,把工作做得更好”。
針對當時有人認為以前不讀馬列書籍,也當了縣委書記、地委書記,現在不讀也能當縣委書記、地委書記的錯誤認識,劉少奇強調,新中國成立后,黨要領導全國人民組織國家,“環境的復雜,危險更大”,干部存在官僚化、腐化變質的危險,因此“革命勝利了,更要多讀理論書籍,熟悉理論”,否則“墮落的人會很多,會使革命失敗”。劉少奇從歷史上唐太宗和魏徵爭論過的“創業難呢,還是守成難呢”的問題提出,“歷史上從來有這個問題。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擔心,我們未得天下時艱苦奮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國民黨一樣腐化”。黨必須注意並警戒這一現象,“加強思想教育,提高紀律性,就會好一些”。
研讀馬列經典,樹立“學習主要是靠自己”的正確態度
根據學員學習狀況和掌握理論的程度,劉少奇要求學員在學習中克服“完全依賴聽報告和教員”的“懶漢的精神”,樹立“學習主要是靠自己”的正確態度,堅持共產黨員“積極上進的精神、獨立創造的精神”。他反復強調,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發現和了解真理,必須有“自覺的、艱苦的、獨立的工作,要自己搜集材料,分析材料”,“沒有相當艱苦的獨立工作,要找到真理,找到正確路線,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不可能的”。
到底怎麼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劉少奇提出以研讀馬列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著為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必須認真閱讀馬列經典,因為很多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黨中央、毛澤東都研究過,“很多理論問題在原則上幾乎都已解決了”,可以從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他舉例說: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有些同志看了“兩個策略”(即列寧著《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才后悔為什麼不早點看,許多問題列寧早已解決了。另一方面,劉少奇指出,馬克思他們“沒有做完的工作還很多”,很多具體問題是不可能給我們解決的。這就提出了理論學習要聯系具體實際的問題,學習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據時任馬列學院教育長的楊獻珍回憶,劉少奇給馬列學院第一班招生的試題和要求是:“《我所了解的馬克思主義》、《我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認識》,自擬一篇,寫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較深刻的問題。”這也可以看出,劉少奇希望黨員干部通過黨校學習,提升理論水平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當時,部分干部產生輕視理論學習、怕讀書多了犯教條主義錯誤的傾向,滑向經驗主義。教條主義是脫離實際的,經驗主義反映的實際是片面的、狹隘的。這兩種錯誤傾向都與沒有學通馬列主義,沒有將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有關。劉少奇指出,當時黨內思想上的主要偏向和主要危險是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者是跛足式的馬克思主義者,經驗主義者是爬行的馬克思主義者,看得不遠,迷失方向。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書“學得好就站起來了,不爬行了﹔過去未想通的,現在可以想通了,眼界寬闊了,天地大了”。干部學習理論,理論聯系實際,視野會更開闊,眼界會更寬廣,就能“學習普遍真理”,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
“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
劉少奇指出,一個好干部,夠資格做領導工作,“就要能獨立決定方向。要有中國知識,又有外國知識﹔要有理論知識,又有實際經驗”。這也是馬列學院培訓學員的重要目的。根據劉少奇的要求,除學習馬列主義、中共黨史、《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國近代史外,又增設社會發展史、中國通史、近代西方史、世界經濟地理等課程。他要求學員用聯系中外歷史研究的方法學好理論,“在更廣大的范圍內去聯系實際”,“不僅要聯系中國的實際,而且要聯系外國的實際﹔不但要研究現在的實際,而且要聯系歷史的實際”,“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象”。
針對有人提出的“中國的書還讀不完,毛主席的書還讀不完”,何必讀“馬恩列斯的書”和西方史等不正確認識,劉少奇從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進行分析。他指出,中國革命經驗和世界革命經驗“必須都學,廢棄一面是不對的”,“有中國經驗,又有外國經驗,才有實現正確指導的可能”。中國革命不是孤立的,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革命很大的一部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是世界革命的勝利,“任何一個重要革命問題的解決,光有根據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還不行,還必須參照各國的革命經驗、歷史經驗”,因此“讀馬恩列斯的書,就是學習外國革命的經驗、世界各國的革命經驗”。而“學西方歷史是為了讀懂馬列主義”。如何正確對待外國經驗?劉少奇指出,“不能拿外國經驗硬套”,“而是參照”。與此同時,針對有人提出的地理、歷史以前學過,再學無必要的問題,劉少奇強調了學習歷史、地理對學好理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歷史裡邊也有普遍真理”。不學地理、歷史,你就“理論不起來”。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今天重溫《對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對於我們增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仍很有啟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和實踐新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增強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習,努力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