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中國共產黨努力推動實現全民族抗戰,做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

抗戰時期推動歷史正確走向的政治力量

張海鵬

2025年04月21日08:30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抗戰時期推動歷史正確走向的政治力量

  抗戰初期,中共推動“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野心逐漸暴露,侵華行動逐年劇增。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民族矛盾可能超過階級矛盾,土地革命期間的國共對立政策要做適當改變。中國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后第二天就發表譴責日本侵略的宣言,號召“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搶佔東三省”“打倒一切帝國主義”“驅逐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海陸空軍滾出中國”。當時中國共產黨還在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還在遭受國民黨政府軍的“圍剿”,但仍多次發表聲明和宣言,呼吁共同抗日。1933年1月1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以毛澤東、朱德名義發表宣言,提出在抗日的前提下停止內戰的主張,體現了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思想,體現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鑒於民族矛盾正在超過階級矛盾,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救國的《八一宣言》后,一直在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主動地調整階級關系。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決議指出:在日本即將全面侵略中國的形勢下,社會各階層包括民族資產階級、鄉村富農、小地主、甚至一部分軍閥等均有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的可能性,民族革命戰線是擴大了。因此,中國共產黨應努力爭取一切力量參加到統一戰線中,甚至連統治階級上層也有可能建立起統一戰線,要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對關門主義。這次會議雖然沒有放棄反蔣口號,但已經把國民黨和國民政府放進考慮范圍裡了。把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就是要在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分子之外,“還要加上一切其他階級中願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1936年,中國共產黨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當作主要口號加以推動,這就形成了從“反蔣抗日”到“逼蔣抗日”再到“聯蔣抗日”的轉變。

  “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反對‘剿共’”的主張深得民心,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是時代主基調,很快變成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口號,變成以救國會為代表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口號,對國民黨以及國民政府造成了壓力,成為推動歷史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力量。

  為贏得抗戰勝利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5年《八一宣言》發布后,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國共產黨除發布多種黨內文件,教育干部和黨員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路線和政策外,還反復向全國人民、各政黨、社會團體、一切軍隊呼吁,不分信仰,不分派別,一切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人團結抗日,一致救國。大敵當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不思抗日,卻本著“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制定對內對外政策。所謂安內,主要針對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及其所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也針對國民黨內的反蔣勢力,把“剿共”和鎮壓反蔣勢力作為抗日的前提,全力“圍剿”紅軍,打壓反對派。對外,主要是對日本侵略妥協求和,寄希望於國際干預,把組織和動員國內民眾走上抗日戰場放在次要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盱衡國內外情勢變化,積極主動應對時代向國家和人民提出的歷史任務。大敵當前,中國共產黨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放下與國民黨的深仇大恨,積極做國民黨、國民政府當權派以及軍隊將領的工作。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后,在西安事變前,為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共中央致函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向各黨各派發表通電,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以中共負責人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名義,致函蔣介石、張學良、宋慶齡等人,鞠誠勸說“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表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表達紅軍願意開上抗日前線抵抗日本侵略的誠意。1936年10月,為積極准備與國民黨談判,中共中央起草了與國民黨協定抗日救國的草案。但是,由於國民黨不能體認國家大局,堅持不放棄內戰方針,這個協定未能達成。協定草案的起草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決心,對國民黨當局造成了壓力。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不懈努力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變成了張學良、楊虎城可以接受的口號,並且和平解決了1936年的西安事變,蔣介石也不得不口頭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共之間的直接談判才有了可能,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廣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有了實現的可能。這就形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政治基礎和國家現實。

  1937年七七事變后,為了推動國內局勢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共產黨於1937年8月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提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軍事總動員、全國人民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抗日外交政策、戰時財政經濟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教育政策、肅清漢奸賣國賊親日派、抗日的民族團結等十大主張,積極引導、推動全國抗戰民意,推動全面抗戰。《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總的目標是建立鞏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調動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各族以及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走上抗日戰場,實行對日作戰,爭取抗戰最后勝利。

  中國共產黨為了動員全國各階層民意,集中力量抗戰,還專門就蒙古族、回族發了文件,專門就長江流域哥老會群眾發了文件,要求採取適當政策,動員國內各民族、各社會階層民眾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來抗戰,照顧他們的合理需求,等等。事實証明,中國共產黨所提倡、推動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真正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為贏得抗戰勝利進行民主政權建設示范

  《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特別提到改革政治機構,這就是政權建設中的民主問題。陝甘寧邊區和其他敵后根據地都實施了三三制、減租減息等有利於調動各階層人民抗戰積極性,形成堅不可摧的抗戰意志的一系列措施。

  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是所有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標本,毛澤東極為重視。毛澤東在講到邊區民主政治對全國的作用時指出,邊區“是一個民主的抗日的根據地”,邊區鞏固和發展民主政治,就可以“做一個樣子給全國看,給全國一個參考,成為全國的一個樣本”,“使邊區成為民主的模范,推動整個國家的民主化”。“邊區的作用,就在做出一個榜樣給全國人民看,使他們懂得這種制度是最於抗日救國有利的,是抗日救國唯一正確的道路,這就是邊區在全國的意義與作用”。

  三三制在抗日根據地全面推行,為各抗日根據地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制度保証,而且對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建設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同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原則,在黨外民主人士中獲得了積極的反響,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開明紳士李鼎銘以“五體投地”來表明他對這一原則的擁護。

  中國共產黨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努力推動實現全民族抗戰,做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一直到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起來,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建立起來,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才有了保証。這個艱苦工作是符合全國人民願望的,這個努力推動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抗戰時期把握時代大勢、推動歷史前進的政治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國民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